江苏省体育局关于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无锡、苏州、江阴、张家港、昆山市体育局,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现将《关于推进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实施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九年一月七日
关于推进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江苏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及省政府批转省体育局《关于深入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意见》,决定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组织推进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为做好试点工作,制定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江苏"两个率先"的目标要求和总体进程,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体育需求为工作目标,以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体育发展水平为努力方向,引入国际先进理念和模式,改革体育工作体制机制,发挥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两股力量,运用行政管理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健全公共服务和体育产业两个体系,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江苏实际的体育基本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模式,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现代体育体制机制,努力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体育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迈进,切实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体育公共服务和体育消费产品,为全省体育基本现代化建设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目标任务
按照苏南地区巩固全面小康成果、提高全面小康水平、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总体进程,坚持普惠性的公共服务体系与市场化的体育消费体系建设互动并进,在建设体育强市强县的基础上,推动体育的思想观念、管理方式、运行机制、消费意识发生深刻变化,把试点地区建设成为群众体育的示范区、竞技体育的领头羊、体育产业的排头兵,率先实现与经济社会基本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基本现代化。
根据总体目标,争取用两年时间,促进社会各相关要素的有效整合利用,探索出具有江苏特色体育基本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内容框架、运作机制、实现途径和方式方法,推动各项工作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高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行业封闭式管理向社会开放式运作转变,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公共服务一体化转变,体育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呈现出向体育基本现代化迈进的良好态势,取得试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一)体育观念和文化的现代化。全社会的体育意识不断增强,终身体育理念成为共识,体育成为衣、食、住、行以外的又一生活基本要素,体育生活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稳步增长。城乡体育消费向多元化、多层次发展,体育消费占家庭全部支出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注重与教育、文化、卫生、共青团、旅游等社会事业的有机结合,体育的触角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体育多元化功能得到社会普遍认同。以体育文化为主体的体育软实力明显增强,体育博览、报刊、书籍、影视作品较为普及。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在全社会树立和平、友谊、进步的体育价值观,强调体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大力弘扬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使之成为现代体育人文的核心内容。
(二)体育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体育成为地方政府重要工作内容,纳入现代化发展规划和精神文明创建体系,与其他社会事业同部署、同考核。体育管理符合现代社会管理要求,实行管办分离,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指导、购买服务等手段管理体育公共事务、调节体育市场发展,大量公共事务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承担,政府与社会合作提供体育公共产品。推动体育社团向社会化、实体化方向发展,鼓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兴办体育,探索职业、半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建有一批比较成熟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真正成为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不断拓展体育公共服务范围,发掘新的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完善体育公共服务项目功能,使体育公共服务更便捷、更全面、更周到,同时能够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
(三)群众体育的现代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亲民便民,普惠公益的全民健身保障平台覆盖城乡,市、县、乡(镇)、村(居)四级体育设施网络基本完善,市民出行500米即有健身设施;所有街道乡镇都能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建立个人体质健康档案,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创建一定数量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组织行政村、居委会全覆盖;创编或引进一批国外科学、时尚的健身项目,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积极融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有体育内容、专职人员和工作制度。大力发展非奥运动项目,加快环太湖体育圈建设,发展全民健身著名景观。加强农村体育和各类人群体育,实现城乡体育一体化和人群体育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共享体育改革发展成果,国民体质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四)竞技体育的现代化。坚持并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体育人才培养输送机制。业余训练突出人文关怀,推动运动队向高校联办过渡,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确保业余运动员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构建大、中、小学衔接融合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体教结合全覆盖,确保运动员的出入口顺畅。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科技含量,运用世界先进的训练理念、科学手段、科技设备、医疗保障开展选材和训练。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后备人才培养,开展有偿训练和有偿输送,适当发展职业、半职业的体育俱乐部,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效益。结合本地实际,优化项目结构,坚持集约发展,重点建设1-2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单项训练基地,打造1-2个有较强实力、后备梯队和优秀教练的运动项目,为省和国家输送一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五)体育产业的现代化。体育产业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综合统计体系,出台相关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经验,建立体育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增强体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用品制造业、竞赛表演业、健身服务业,建立完善多业并举、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满足群众多元体育消费需求。规范体育市场管理,制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体育经营活动从业条件和服务规范,实施体育服务认证国家标准,开展体育用品质量监管和产品认证工作。体育彩票销售市场稳定并有一定的规模。增强体育竞赛运作和深度开发能力,实现办赛形式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竞赛组织专业化,打造一批影响力大、上座率高的国际国内品牌赛事。
(六)体育设施的现代化。全面完成市级体育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县级体育设施新"四个一工程"和乡镇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人均场地面积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并有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群众喜欢的体育场地设施。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设备较为先进、项目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善,新建公共体育设施达到国际标准、具备承办国际高水平赛事的能力,并全部向社会开放。引入国际先进理念管理开发利用体育场馆,实行联网运行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社会共享,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制度。
(七)学校体育的现代化。学校体育纳入教育现代化创建体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列入对学生全面评价体系。学校具备先进的、符合学生需求的体育场馆设施,学校能够优先优惠使用公共体育设施,学生人均拥有比较充足的体育器材。把学生体育能力的多元化培养放在首位,开辟新的、多层次、适应不同体质和年龄特点的教材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以上并掌握1-2项体育技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逐步增长。地区和学校定期举办田径运动会、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以及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每个学校都建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动队、体育兴趣小组,开展一定项目和人数的业余训练形成传统项目,每年都能输送一定数量的体育后备人才。
(八)城区体育的现代化。建有与城市现代化相适应、符合国家建设标准的综合性体育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满足举办国际赛事、群众参与健身的需求。市(县)区定期举办一定项目、适合各类人群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举办展示城市形象的品牌赛事。有条件的县(市、区)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做法,适当提高体育设施的建设标准、档次、规模和服务功能。街道建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体育活动中心,有管理体育的机构、专职人员、工作经费,与其他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全面实施。社区体育工作与社区文化、卫生服务有效结合,共同开展文体活动、进行健身指导。每个城市社区居委会都建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协会和群众性体育俱乐部、体育活动队伍,每个居民小区都有晨晚练点和健身设施,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趣味性运动会。新建小区按照国家标准配套建设体育设施。
(九)农村体育的现代化。农村体育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同步安排体育设施、组织建设和活动开展,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逐步提高。农民体育意识不断增强,体育活动成为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文体站对镇村体育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乡镇体育活动中心正常向镇村居民开放。体育组织覆盖所有乡镇,并向行政村和自然村延伸。农村体育设施有管理制度、专人维护,有一定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并以此为平台,引入城市较为流行时尚的体育活动项目,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举办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经常举办镇际、村际体育交流比赛活动,丰富农村文体生活。定期开展送健身器材、送体育表演、送科学健身知识进农村等活动。
(十)体育科教、人才和信息的现代化。加强体育科技创新、科技开发,具有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社会科学研究和应用能力的体育科研力量,拥有较为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一批中青年体育科技人才,取得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合理配置现有体育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业余体校、运动学校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改革,创建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办学质量和效益与教育基本现代化相适应。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实行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采取定单式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强体育社团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对从事体育行业工作新增人员进行职业培训。运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发布体育信息、管理体育工作、服务群众办事。收集、整理、发布国内外最新体育信息,为群众提供科学有益、全面多样、及时准确的体育信息资讯。建立向公众开放、网上可查的各类体育信息库,推行网上审批、办公自动化,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及时有效地接受体育信息、处理相关事务。
三、试点单位
根据我省经济社会以及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2个省辖市、3个县(市、区)为省级试点单位,分别为无锡、苏州市和江阴、张家港、昆山市。
四、工作步骤
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筹备阶段(2008年11月-2008年12月)
1、制定试点工作方案;
2、落实试点单位;
3、召开试点工作会议。
(二)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10年11月)
1、试点单位对照工作方案目标任务,制定试点工作计划,落实各项工作;
2、省体育局相关职能部门赴试点单位进行工作指导和协调;
3、2009年11月进行中期评估和阶段性小结,召开现场会,组织部分市县进行观摩学习交流。
(三)总结推广阶段(2010年12月)
1、各试点单位进行总结;
2、召开试点工作总结和推广工作会议;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体育局成立领导小组,指导全省体育现代化试点工作的开展。各试点单位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领导支持并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协调相关部门建立相应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地的试点工作。体育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组织精干力量,有条不紊推进体育现代化试点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和特点,抓住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步骤和措施。省体育局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提供政策支持,帮助试点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省体育局给予试点单位一定的工作补助经费。
(二)创新工作机制。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试点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努力推进体育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式从行政型向社会型转变。要积极探索体育基本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切实提高试点工作的效率效益。要加强教育、卫生、文化、团委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整合政府、部门、社会、市场等多种力量、多种资源推进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要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定期检查督促,确保试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强化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工作的过程和阶段性成果,吸引社会和群众关注,形成整体合力。要经常向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汇报试点工作推进情况,争取领导机关的重视、职能部门的配合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外部环境。
(四)搞好试点总结。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及时研究分析问题,认真查找存在差距,做好试点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培育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总结不同地区的创新经验,更好地指导体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