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现代农业推进计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局、办: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运城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多年来运城农业打下的良好基础,落实《运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7—2010)》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实施现代农业推进计划。
现化农业推进计划包括五项内容。一是“双创”增粮计划。在全市水地粮田建设100万亩“双创田”,重点推广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集约运用各种增产技术,实现亩产粮食1吨、收入1000元以上的创高产、创高效目标,全面提高我市粮食产量和安全水平。二是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计划。围绕粮、果、菜、畜等主导产业,大力开展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在全省率先建成绿色农业生产基地。三是规模健康养殖计划。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生态文明、持续高效”的原则,以猪、鸡、牛、羊为主导,突出抓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将畜牧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计划。按照“规范发展、提升档次”的要求,到2012年建立3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30%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30%的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0%以上。五是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建设计划。在盐湖区圣惠北路原飞机场地段,以运城农业会展中心为轴心,建设一个上联国家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全国各大涉农市场、厂家,下联县乡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农民经纪人、农户,辐射黄河金三角地区的现代农业物流园区。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过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技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一定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立足我市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不断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要加强组织领导。现代农业推进计划是一项系统计划,涉及范围广,工作任务重,必须加强组织领导。二要强化资金支持。为保证计划顺利实施,市县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金用于现代农业推进计划;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向上争项目、争资金,捆绑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为计划实施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三要优化外部环境。要在用足用好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研究出台地方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为计划实施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四要切实抓好落实。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项计划方案的要求,对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进行量化细化,将任务落实到阶段、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扎实推进计划实施。市现代农业推进计划工作领导组将定期对各县(市、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解决计划实施中的问题,确保现代农业推进行动计划不断取得阶段性实效。
二〇〇九年一月十四日
附件1:
运城市双创增粮计划实施方案
运城市是全省粮食主产区,小麦商品量占到全省的50%。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面积下滑,粮食已处于紧平衡状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产业结构调整,粮食面积扩大空间越来越有限,只有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才能保证粮食安全。实施“双创”增粮计划,是落实全省“玉米增粮工程”的重点措施,就是要集约运用优质品种和粮食增产技术,挖掘粮田增产潜力,提高粮食单产和种粮效益,保证粮食总产稳定增长。
一、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自2009年起,在水地建设“双创”工程示范田,突出小麦、玉米两茬平作,集约运用粮食增产技术,实现亩产粮食1吨以上、亩收入1000元以上的“双创”目标。为了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双创”增粮竞赛活动,营造气氛,树立样板,塑造典型,推进工作,逐年扩大“双创”工程田面积,提高粮食种植效益和总产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2013年,全市工程田规模发展到100万亩,年产粮食10亿公斤以上,用20%的粮田面积实现50%的总产;使全市粮食总产丰年达到22亿公斤以上,平年稳定在20亿公斤以上;全市“双创”乡达到10个以上,“双创”村达到100个以上。
二、实施步骤
工程实施期限5年,具体步骤为:
2009年为起步年:全市13个县(市、区)各建1个千亩示范区,水地乡镇各建1个200亩示范方,共建13个千亩示范区、100个以上200亩示范方;
2010年为入轨年:在巩固示范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辐射带动周围乡村发展20万亩“双创田”,年产粮食2亿公斤;
2011年为推进年:带动发展50万亩“双创田”,年产粮食5亿公斤;
2012年为初见成效年:带动发展90万亩“双创田”,年产粮食9亿公斤;
2013年为大见成效年:带动发展100万亩“双创田”,年产粮食10亿公斤以上。
三、主推技术
(一)集中运用优良品种
小麦上要重点推广舜麦1718、临汾8050等亩产可达千斤以上的新品种;玉米上以推广先玉335、金玉6号、浚单20等亩产可达1500斤以上的新品种为主。工程区全部实行良种补贴,统一供种率和良种覆盖率要达到100%。同时要不断引进试验示范新的后续品种,确保优质高产品种不断更新换代。
(二)集成高产栽培技术
要加强高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按照高产优质、节本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促进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优良品种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工作,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小麦:主推精播半精播、氮肥后移、节水栽培等技术,做好小麦吸浆虫、红蜘蛛、腥黑穗病等病虫害防治;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
玉米:重点推广“一增四改”关键技术,即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品种,改耕翻播种为少免耕硬茬播种,改粗放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作业。
(三)加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高产稳产粮田是实施“双创”增粮工程的基础。要着力搞好地力培肥工作,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和增施各种有机肥技术,进一步改善工程区农业生产条件,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搞好配方施肥工作,围绕测土、配方、培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内容,指导工程区农民科学选用肥料品种和适宜施肥数量与施肥时间,改进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
(四)强化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强化重大病虫草鼠害防控工作,切实减少粮食生产生物灾害损失。搞好病虫害监测工作,准确预报发生趋势,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组装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技术措施,开展统防统治。组建疫病综合防治队,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工程区病虫草鼠害统防统治面积力争达到100%。全面禁止甲胺磷等高毒农药生产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扩大节水灌溉
实施科学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益。积极探索推广粮田滴灌、喷灌、管灌等节水措施,因地制宜配套其它农艺耕作保墒措施,千方百计提高水的利用率。
(六)推进机械化生产
大力推广机耕、机播、机收等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要以国家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为契机,围绕玉米、小麦生产使用机械的薄弱环节,增加玉米收割机、深松机及植保机械的购置。促进农艺与农机相结合,加强配套农艺措施的研究与推广。创新和完善农机经营体制,扶持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
附件2:
运城市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关系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当前我市农业“环保”意识薄弱,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够规范,加之一些地区受到工业污染,导致主要产品整体质量不高、品牌培育滞后,影响了产品市场竞争力,直接制约着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计划,就是要严格农产品投入品管理,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大绿色有机品牌认证力度,加快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使农业效益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农民收入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
一、总体思路与建设目标
(一)总体思路
围绕粮、果、菜、畜等主导产业,以产业集中区域为重点,不断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开展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质量监管,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全面提高运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建设目标
到2012年,全市新增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300万亩,总认证面积达到600万亩,基本实现无公害化;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食品共计110个,使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食品达到300个,每县(市、区)最少达到20个;芦笋、板枣等特色农产品全部实现绿色或有机认证。同时建立完整的市场监管体系,在全省率先建成绿色农业生产基地。
二、实施步骤
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计划实施期为五年,突出主要产业、重点县的无公害和绿色有机认证,辐射带动全市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其中主要产业重点县分别是:闻喜、芮城、稷山为小麦生产重点县,永济、河津、芮城为芦笋出口基地县(市),芮城、临猗、万荣、平陆、盐湖为水果生产重点县(区),新绛、夏县为蔬菜生产重点县,芮城、稷山、临猗为红枣生产重点县,永济、芮城、稷山为畜产品生产重点县(市)。具体步骤为:
(一)2009年为示范带动年
1、无公害产地认证。建设30个高标准万亩规模的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50万亩,其中粮食20万亩,果品20万亩,蔬菜10万亩;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总认证面积达到350万亩,小麦、水果、蔬菜、红枣、畜产品在重点县(市、区)无公害认证率达到60%。
2、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增加无公害认证农产品30个、认证总数120个;绿色有机食品认证25个,认证总数125个。
3、农产品市场监测率达到40%。
(二)2010年为重点突破年
1、无公害产地认证。建设30个高标准万亩规模的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120万亩,其中粮食50万亩,果品50万亩,蔬菜和其它作物20万亩;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总认证面积达到470万亩,小麦、水果、蔬菜、红枣、畜产品在重点县(市、区)无公害基地认证率达到100%。
2、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增加无公害认证农产品30个、认证总数150个;绿色有机食品认证25个,认证总数150个。
3、农产品市场监测率达到60%。
(三)2011到2012年为全面推进年
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130万亩;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总认证面积达到600万亩。农产品市场监测率达到100%。
三、主攻重点
(一)积极推广高效安全农业投入品
要加强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管理,规范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实施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和追溯管理制度,强化禁用、限用类农业投入品监管。积极推广高效安全替代品,保证农业投入品安全。
(二)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
要加强对产地的空气、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积极与环保部门协调,严格禁止工业“三废”污染生态环境。对在农业区的污染企业,所在县(市、区)政府要责令其限期搬迁到工业园区,为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三)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要以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规格标准、农药和肥料的使用要求为重点,加快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步伐,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严格执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标识规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要以质量安全为核心,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步伐,着力培育名牌农产品,积极向外推介我市维之王、山里红、农之龙、田康等认证名牌产品,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竞争力。
(五)切实抓好农产品市场监管
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机制,维护认证权威。以首批20个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所有超市为重点,每月对取得质量认证的农产品进行一次例行检测检查,合格方可上市销售。在每县(市、区)试搞1个5000亩的试点,实行信息代码编制贴标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附件3:
运城市规模健康养殖计划实施方案
当前我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4%,人均牧业纯收入达300元,已进入了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但也存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不平衡、质量安全工作亟待加强、部分县市畜牧兽医体制改革滞后等突出问题。实施规模健康养殖计划,通过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养殖企业,推广应用畜禽良种和优质饲草饲料,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和畜产品安全监管手段,能够有效转变当前我市畜牧业生产方式粗放、组织化程度低、资源环境代价高的发展方式,提高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总目标,以猪、鸡、牛、羊四大优势产业为主导,突出抓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快饲草饲料资源开发,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狠抓政策措施和改革的落实,确保畜牧业稳定发展、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二)基本原则。坚持重点发展,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快优势畜产品基地县(市、区)建设,集中资金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夯实畜牧业的发展基础;坚持协调推进,促进猪、鸡、牛、羊四大产业共同发展,大力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科技进步,鼓励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畜牧业竞争力;坚持环境保护,推行清洁生产,强化草地资源保护,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政府扶持,鼓励多元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生产,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市畜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8%以上;畜产品转化增值能力显著增强,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加大,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 500元以上;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规模化饲养畜禽数量占到总饲养量的80%以上。
二、区域规划和实施步骤
按照“抓优势产业、抓优势基地、抓优势产品”的思路,立足各地自然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和市场竞争潜力,在全市布局建设猪、鸡、牛、羊四大产业重点生产基地:
猪生产基地:以河津、万荣、临猗、盐湖、芮城、闻喜、永济等县(市、区)为主,今年新建20个养殖小区或大户,力争到2010年基地县(市、区)年出栏生猪70万头以上。
鸡生产基地:快大型肉鸡以粟海集团和旭景食品为依托,今年新建20个养殖小区或大户,力争到2010年基地年出栏肉鸡3000万只以上。优质鸡以盐湖、临猗、夏县、芮城为主,今年新建10个养殖小区或大户,力争到2010年基地县(区)存栏优质鸡500万只以上,生产种蛋5亿枚以上。蛋鸡以稷山、新绛、万荣、盐湖、闻喜为主,今年新建20个养殖小区或大户,力争到2010年基地县(区)存栏蛋鸡1000万只以上,年生产商品蛋8万吨以上。
牛生产基地:肉牛以芮城、临猗、万荣、新绛、垣曲、绛县为主,今年新建15个养殖小区或大户,力争到2010年基地县年出栏肉牛7万头以上。奶牛以盐湖、永济、芮城为主,今年新建8个养殖小区或大户,力争到2010年基地县(市、区)存栏奶牛5000头以上,年生产牛奶1.5万吨以上。
羊生产基地:以中条山沿线的永济、芮城、平陆、垣曲等县(市)为主,今年新建15个养殖小区或大户,力争到2010年基地县(市)年出栏肉羊30万只以上。
在优质畜产品基地县,重点扶持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深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扶持和培育具有一定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产地批发市场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做强做大,发展种草、养畜、加工、营销一体化经营,尽快形成各具特色的畜产品生产区。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强化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技术服务职能,完善市县两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乡镇中心站和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落实基层人员工资待遇及经费,建立较为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认真落实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完善防疫责任制和重大动物疫病责任追究办法,有计划地开展疫情普查和疫病净化工作,加强对运输、屠宰、交易市场等环节的检疫监督,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疫情监测网络,建立集中监测、动态监测和疫病应急监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动物防疫预报机制。
(二)完善畜禽良种体系,推广畜禽优良品种。根据全市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布局,加强对现有种畜禽场品种更新和设施改造,扶持建设一批种畜禽场,提高畜禽良种的生产和供应能力。完善改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畜禽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中心,合理布局畜禽改良站和人工授精网点,配备改良人员,健全改良设备,提高改良服务能力。加大优良品种补贴力度,努力推广繁育新技术,重点推广高产奶牛冻精,肉牛、肉羊杂交改良,生猪三元杂交生产等技术,大幅度提高家畜生产性能。
(三)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畜牧业生产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管理,整顿规范畜牧业生产投入品市场监管。建立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完善检验技术手段,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品种,全面开展畜产品抽检工作。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制定和完善兽药残留限量、产地环境质量、养殖规范化各项畜产品质量标准,开展无公害、绿色产品和产地认证工作。
(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建设,加快小区畜禽圈舍的建设和改造,完善青贮窖、饲草加工设备、挤奶站、防疫室等生产设施,推广应用良种畜禽,建立饲草料生产基地,形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高效安全的现代化畜牧业养殖主体。积极发展规模养殖大户,鼓励利用天然草地、林地、果园、荒山荒沟、小流域等发展家庭规模养殖,指导养殖户改善饲草条件、实施划区轮牧、扩张养殖规模,切实提高养殖水平。在不适宜发展规模养殖小区的地方,充分利用土地、饲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积极发展以户为单位的适度规模养殖,努力形成一批养殖专业村、专业乡和专业区域。
(五)加快饲草饲料开发。采取人工种草、飞播牧草、草地改良等综合措施,加快“三化”草地治理,加大推进耕地种草力度。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配备饲草加工机械,做好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进一步做好草地承包经营、划区轮牧、完善草地动态监测、病虫鼠害防治、草地防火等管理措施,做到草地建设、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大力推广应用配合饲料。
(六)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坚持扶强扶优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一批肉类、奶类、禽蛋类畜牧加工企业,加大改扩建力度,增强企业带动能力。建立和完善畜产品产地市场、城乡集贸市场、连锁超市等零售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方式,积极培育各类代理商、批发商,建立发达的畜产品物流体系。鼓励养殖大户、营销组织、行业协会、经纪人和养殖户联合,建立畜牧生产合作社,促进畜牧业生产有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变。鼓励大型龙头企业、营销组织与农民签订生产销售合同,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完善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带动农民致富的能力。
附件4:
运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截止2008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1462个,其中种植业777个、养殖业566个,其他119个。入社社员达6万户,带动农户23.46万户。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综合实力不强,个体规模小、质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内部运作机制还不规范。另一方面外部发展环境不优,一些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不能正确把握“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政策环境还不够宽松,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计划,就是要规范农民专业合作化组织,提升我市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目标任务
到2012年全市建立3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0%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30%的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销售,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以上。
二、实施步骤
(一)2009年底:合作社发展数量达到2000个,参加合作社成员达到12万户,销售额突破五十万元的合作社达到80个;
(二)2010年底:合作社发展数量达到2400个,参加合作社成员达到18万户,销售额突破五十万元的合作社达到120个;
(三)2011年底:合作社发展数量达到2800个,参加合作社成员达到24万户,销售额突破五十万元的合作社达到160个;
(四)2012年底:合作社发展数量达到3000个,参加合作社成员达到30万户,销售额突破五十万元的合作社达到200个。
三、重点措施
(一)加强培训教育。要按照分类指导、专人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制订培训规划,大力举办培训班。通过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政策理论水平高、业务工作本领强、热心合作事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辅导员队伍。
(二)推进示范社建设。从2009年起,全市要根据当地优势产业或特色产品,结合不同产业发展情况,积极组织在合作社中开展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五化”建设活动。
(三)建立合作联合体系。全市围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逐步建立同品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形成合作联合体系。
附件5:
运城市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粮、棉、果、菜、药五大支柱产业和十大特色基地。但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甚至造成卖难和滞销现象,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实施运城农业物流园区建设计划,就是在盐湖区圣惠北路原飞机场地段,以运城农业会展中心为轴心,建设占地5000亩的农业物流园区,形成辐射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农业物流中心。这一计划的实施,对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化我市农业在全省乃至周边地区的比较优势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思路与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全面搞好土地置换、土地拆迁、规划设计、招商建设、机构组建等工作,力争到2013年全面完成农业物流园区工程。市政府将通过置换的方式解决农业物流园区建设用地5000亩,对地块进行详细规划后通过招商引资,解决建设投资5.48亿元,其中:企业投资1.2亿元,经营户投资1.58亿元,对外招商2.7亿元。
建设目标共十一个部分:
(一)农业会展中心 包括农产品展厅、多功能会议室等。一是在展厅内设立高标准的名优特农产品展台,全面介绍我市各种农产品发展规模、分布区域、生产水平、产品质量、效益等情况,突出宣传我市农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将之建成我市不撤展的“农展会”。二是组建专家智囊团,聘请国家农科院、中国农大等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为长期顾问,吸收各方面的专家参加,定期在多功能会议室举办学术报告会,培训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
(二)农资农机交易区 建设农资、农机为一体的交易市场。以化肥、种子、农药、农膜、饲料、农机等为主,给厂商和农民提供一个综合性、专业性的农用商品交易场所。
(三)农副产品交易区 根据我市目前农业生产的情况和区域特点,在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内设立粮油、蔬菜、果品等专业交易市场。
(四)花卉苗木交易区 建设六个30亩恒温大棚,含花卉、林果、苗木,成为黄河金三角最大的水果苗木交易基地。
(五)农产品加工包装区 建设农产品加工包装厂,对当地农产品特色统一筛选分级、统一包装,突出我市特优农产品品牌,实行优质优价,实现质量效益同步增长。
(六)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展示区 建设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园,以种植高、中档蔬菜和各种花卉为主,集生产、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展示花卉苗木、各类经济林果、特种养殖、绿色生态农业等特色种植、养殖技术。
(七)仓储区 围绕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大型现代化仓贮设施,包括30000吨的气调保鲜库,成为华北地区仓储量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
(八)物流配送中心 采用国家投资和社会融资相结合,配备各种专用车辆,修建车库,组建专业化运输车队,形成覆盖省内外各大销售市场的营运网,为农副产品交易提供运力保障。
(九)信息服务中心 设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中心,通过Internet网络和全市农产品市场信息站点联网,形成覆盖全市的批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实现资料、数字化存贮和资源共享,在政府、市场、农户之间架起互通桥梁,指导农户依据农产品市场动态的预警信息调整种植结构。通过网络向国内外市场宣传我市特色农产品,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实现网上招商引资,促进农产品流通,有效缓解农产品交易难这一突出问题。
(十)质检中心。建设仪器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手段现代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承担农产品品质、农药和农药残留、土壤肥料养分、农业环境污染等项目的监测检验,植物检疫等工作,为我市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产品辐射面达到80%以上,上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100%。
(十一)综合服务中心 组建综合服务中心,负责物流园区的水、电、暖供应和全面的后勤保障;建设星级宾馆酒店,为客商提供一流的餐饮、住宿等服务。
二、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9年6月底前):主要做好土地置换、勘察测量和规划设计工作。首先与93653部队充分协商,做好土地置换工作。土地置换工作到位后,邀请全国知名设计院所,对地形进行勘查设计,拿出合理的设计规划方案。
(二)推进阶段(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做好园区内的拆迁、道路建设等工作,做到道路、水、电、通信、网络等五通一平。
(三)招商建设阶段(2010年7月1日至2012年底):主要做好园区招商和工程建设工作。根据园区规划,确定招商对象,面向全国进行招商。同时,组织协调各商家搞好工程建设工作,力争2012年底所有工程建设到位。
(四)运营阶段(2013年2月投入使用):组建管理和服务机构,确保物流园区正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