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陕西省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宝鸡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陕西省  陕西省宝鸡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宝政发〔2009〕6号
【发布日期】 2009-02-08
【实施日期】 2009-02-08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陕西省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宝鸡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  《宝鸡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已经2009年第2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近年来,全市上下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大幅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2008—2012年)的通知》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市政府组织编制了优质专用粮食、高效畜牧业、优质果菜、干杂果经济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农村金融保险等八个发展规划。各县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增收步伐。要围绕规划提出的项目和任务,突出重点,体现特色。要大力推进畜牧业突破性发展,以蒙牛两万头现代化奶牛场为龙头,以10个千头奶牛场为标志,支撑奶牛发展到21万头,稳居全省第一;以百万头生猪大县和万头村养殖为依托,使生猪发展后来居上;以秦宝肉牛加工和川塬山区育肥为特色,使秦川肉牛养殖产业化水平全国领先。要大力推进果业突破性发展,打造渭北塬区百万亩优质苹果带、秦岭北麓60万亩优质猕猴桃带和百万亩花椒、百万亩核桃、百万亩瓜蔬时令水果。要稳定粮食发展,建设23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160万亩优质玉米、40万亩优质杂粮生产基地,使粮食总产稳定在165万吨左右。加快农村饮水、灌区改造、除险加固、渭北水利等工程建设,使生产用水到地头、生活用水到锅头、生态用水到村头。要把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积极开展万人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程,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创业、就近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100万人。积极实施“新网工程”,健全经营网络、终端网点和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小额贷款方式,组建贷款担保公司,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使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翻一番,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二、壮大市场主体,转变生产方式。要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产业园区三大农业市场主体,不断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产品销售服务网络,做大做强产业,做精做专品牌,依靠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基地发展,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由生产促进型向市场拉动型转变。要不断壮大加工龙头企业,实现行业内部联合兼并,组建企业集团,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流通型龙头企业,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产品流通经营,形成全市大龙头拉动、大市场流通、大基地支撑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要以统筹城乡为突破口,推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融和,促进公共资源、生产要素均衡配置和自由流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要继续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尽快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支持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征地补偿机制,鼓励农民土地入股参与非公益性项目经营。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四、增加资金投入,稳定农业生产。要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新增支农资金3000万元,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农业新品种改良引进、新技术研究应用、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农民就业创业和实用科技培训等方面。各县区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构,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按照小县300万、大县500万的标准,建立财政投入逐年稳定增长机制,扶持农业生产,支持农民增收。各级金融机构要加大农业信贷投入,积极发展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农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
  五、强化组织领导,抓好任务落实。要把规划的各项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纳入各级、各部门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农业重点工作考核范围,将规划的发展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村组,认真抓好规划实施,把规划的项目真正落实在大地上,落实在工作中,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突破,为推进三个率先、构建和谐奋进新宝鸡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〇〇九年二月八日

附件1:

 

宝鸡市优质专用粮食发展规划

(2008—2012年)

 

为了落实《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精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优质专用粮食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稳定面积、集中布局、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突出优质、增加效益”的思路,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推进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粮食产业化步伐,开展订单生产,延长粮食产业链,落实各项惠农支农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和农民稳定增收。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530万亩,总产达到165万吨,其中小麦87万吨,玉米76万吨。全市优质专用粮食面积达到420万亩,产量达到135万吨,分别占粮食总面积和总产的80%和82%。其中优质专用小麦230万亩,产量75万吨;优质专用玉米160万亩,产量 58万吨;优质杂粮30万亩。全市粮食年加工能力达到120万吨,国家级重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家,省级达到1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8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达到3家,初步形成以大型龙头企业为骨干、中型龙头企业为支撑、小型龙头企业为基础的龙头企业集群。

三、区域布局和主攻方向

逐步调减川道粮食作物面积,进一步挖掘塬灌区及山区生产潜力,扩大冯家山灌区夏玉米面积,主攻山区地膜玉米,突出抓好优质专用粮生产,提高单产水平,保证粮食总产。

优质专用小麦区:以扶风、岐山、凤翔、眉县、陇县、千阳、陈仓等7县区为优势产区,以强筋小麦为重点,积极引进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加快标准化生产步伐,改变混种、混收、混储、混运状况,提高产品品质和商品率。

优质专用玉米区:以扶风、岐山、凤翔、陈仓、眉县5县区川塬灌区为夏玉米优势产区,以陇县、麟游、凤县、陈仓等4县区山区为春玉米优势产区,以高蛋白、高淀粉、高赖氨酸等优质专用品种为重点,大力推广地膜覆盖和免耕栽培技术,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种植规模,挖掘增产潜力,提高生产水平,满足畜牧大市建设和工业加工需要。

优质杂粮区:以南北二山和渭北旱塬区为优势产区,以豆类、糜谷、薯类、荞麦为重点,以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为方向,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实行品牌开发,增加种植效益。

四、重点项目

1、种子工程 依托良种补贴项目,进一步加大优质专用高产粮食作物新品种推广力度,扩大良种覆盖面。以岐山、凤翔、陈仓、扶风4县区为重点,每年建立优质小麦原种田1万亩、种子田10万亩;以陇县、麟游、千阳3县为重点,每年建立杂交玉米制种基地1万亩。到2012年,全市粮食作物新优品种占到播种面积90%。

2、植保工程 健全粮食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立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控预警长效机制。在优势区建立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区域站和重大病虫害专业机防队,培训人员,更新设备,加强监测,规范管理,形成快速反应机制,提升优质专用粮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统防统治能力,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3、沃土工程 积极实施测土配肥项目,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综合利用和秸秆还田三大技术,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全面提高基本农田耕地质量。到2012年,使全市土壤质量提高一个等级。

4、高产创建工程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在东五县区川塬地区共建立10个小麦、玉米百亩核心攻关田,10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在南北二山建立3-5个优质杂粮百亩核心攻关田,2—3个千亩高产创建示范片。

5、农机化工程 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推进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等农机化新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到2012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60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达到15亿元,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5%以上。

6、粮食精深加工工程 在农户中推广普及科学储粮。支持老牛、祥和、大新、华龙日清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科研开发,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开发附加值较高的粮食产品。到2012年,小麦专用粉生产规模达到40万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粮食安全县区长负责制。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要把粮食生产做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把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作为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列入议事日程,成立组织机构,加强宏观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实施方案,层层分解任务,确保各项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各有关部门要立足本职,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切实搞好耕地保护、农资供应、市场监管、流通储备、产业化开发等各项服务。

(二)加大政策扶持。落实中省粮食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逐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整合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技推广等项目,为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优质专用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良种繁育,服务体系建设,粮食加工,产业化开发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户科学储粮等方面。各县区也要根据各自实际加大对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专用粮食产业的扶持。

(三)加强科技创新。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以专家大院、国有和民办农技服务组织为主导,建立健全专家教授、技术人员、乡土人才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培训网络体系。积极推广地膜覆盖、合理轮作倒茬、科学间作套种等方式,加强粮食优质高产生产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在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建设科技示范园区,树立示范样板。

(四)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鼓励集体和个人以多种形式积极创办粮食加工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贴牌合作和改造重组等形式,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粮食龙头企业或集团,加大贷款贴息、风险补贴、金融信贷等扶持政策实施力度,切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制定优质专用粮食订单生产实施方案,建立优质专用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社,引导粮食和饲料加工企业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建立和完善利益连结机制,促进优质专用粮食持续快速发展。

本规划由市农业局负责解释。

 

附件2:

 

宝鸡市高效畜牧业发展规划

(2008—2012年)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奶产业为突破口,按照大龙头带动、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战略,积极做大做强畜产龙头企业,加强良种生产管理,抓好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订单养殖,建设奶畜、肉牛、肉羊、猪禽四大优势产业带,加快畜牧业标准化、现代化发展进程,全面提升我市畜牧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实现畜牧业突破性发展。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建成以现代牧业(宝鸡)有限公司2万头现代奶牛场、10个千头现代奶牛场和一批标准化奶牛小区为支撑,奶牛存栏稳居全省第一的良种奶牛生产供应基地,以百万头生猪大县、区域良种猪繁育、万头猪村养殖为依托的生猪生产基地,以良种中心保种、秦宝肉牛加工、川塬和西部山区肉牛育肥为特色,使肉牛养殖水平在全国领先的优质肉牛基地,基本建立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具体目标:到2012年,全市主要畜牧业指标实现突破性增长。牛存栏达到55万头,其中奶牛21万头,分别增长55.9%和43.8%。猪、羊、禽存栏分别达到150万头、85万只和1120万只,增长93.8%、119.6%和88.6%。肉类、奶类、蛋类产量分别达到20万吨、100万吨和11万吨,增长102.8%、103.8%和103.7%。畜牧业产值达到75亿元,增长39.2%,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占到纯收入的1/4以上。国家级重点畜产龙头企业达到4家、省级重点畜产龙头企业达到15家,其中年收入过亿元的畜产龙头企业达到8家。

三、重点工程项目

1、21万头高产奶牛工程。支持蒙牛乳业、和氏乳品等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整合中小型乳品加工企业。完善奶牛小区配套设施,建设高效奶牛示范区,加快机械化挤奶站建设,全市50%的奶牛进入标准化奶牛小区饲养。建成2万头现代奶牛场和10个千头现代奶牛场,组建3万头高产奶牛核心群。建设300个存栏300头以上的标准化奶牛小区。形成以陇县、千阳、陈仓、凤翔、岐山、扶风、眉县、渭滨为重点的存栏21万头良种奶牛产业带,年产优质管道牛奶85万吨。

2、10万头优质肉牛工程。大力推行秦宝肉牛模式,建立冻配改良站点,开展杂交改良,在肉牛养殖大村建立肉牛专业合作社,推广订单养殖,山区立足发展基础母牛,饲养架子牛;川塬建立肉牛育肥场,开展集中短期标准化育肥。全市建设10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肉牛育肥场、1000个年出栏1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形成以陈仓为中心,带动扶风、凤翔、岐山、眉县、麟游等县区的存栏30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带,年出栏优质高档肉牛10万头。

3、50万只优质肉羊工程。依托省布尔羊良种繁育中心,在麟游等布尔羊基地县,大力推行年存栏基础母羊20只以上、出栏30只的闫怀杰肉羊养殖模式,扶持建设年出栏100只以上的大户200个。形成以麟游为中心,辐射带动陈仓、凤翔、岐山、扶风等西北部山区的存栏85万只优质肉羊产业带,年出栏优质肉羊50万只。

4、生猪家禽工程。全市建设6个年出栏30万头以上的生猪大县,建设5个存栏基础母猪1000头的良种猪扩繁场,建成50个良种商品仔猪繁育场和500个正大模式育肥场。大力推行肉鸡订单养殖模式,扶持发展存栏5000只以上的大户200户、出栏10000只以上的肉鸡大户300户,形成以陈仓、凤翔、岐山、扶风、眉县、凤县六县区为重点的出栏200万头生猪和存栏1120万只家禽产业带。

5、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工程。支持蒙牛乳业、和氏乳品等乳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及秦宝牧业、华龙牧业、鼎鑫肉制品、宝鸡雅各等肉类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展技改,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高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竞争力。形成每个产业都有1—2个大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奶类100%通过加工销售,肉类70%通过加工销售,把宝鸡建成优质畜产品加工基地。

四、支撑体系

1、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一是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陈仓、凤翔、岐山、扶风、眉县、凤县六县区各建设1个基础母猪存栏1000头的扩繁场,100个存栏基础母猪600头以上的商品仔猪繁育场和10个种公猪站。二是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在陇县、千阳、陈仓、凤翔、岐山、扶风、眉县等7县区扶持建设10个千头现代奶牛场和1个2万头现代奶牛场,建立3万头高产奶牛核心群。三是秦川牛良种繁育体系。组建秦川母牛核心群1000头,新建50个肉牛冻配改良站点,引进红安格斯、利木赞国外良种肉牛冻精30万支。四是羊良种繁育体系。改扩建羊良种繁育场,组建1000只布尔羊核心群和2000只莎能奶山羊核心群。

2、动物防疫及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市级、完善提高县级动物防疫和卫生监督基础设施。完成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组建村级防疫员队伍,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完善的动物防疫体系。完成市级及2个县级饲料、兽药、肉、奶、蛋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3、畜牧科技创新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专家团队、区域产业专家院,辐射带动畜牧产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场、示范村,形成集中连片的优势产业带。完善县级畜牧技术推广与管理体系,建设畜牧产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五、保障措施

1、加大政策扶持。一是落实中、省能繁母猪、奶牛良种、后备奶牛和畜牧机械等财政补贴政策。二是市上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万头千头现代奶牛场、标准化畜牧小区、良种引进繁育、现代养殖模式、龙头企业、饲草饲料、性控冻精、畜禽保险、畜牧机械和动物防疫等重点环节。各县区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每年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一用于加快畜牧业突破性发展。三是以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投入,带动社会资本,激励全民创业,扩大招商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

2、推动科技兴牧。加快畜牧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和畜产品加工的研究开发,推行科学养殖模式,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培育一批在品种上有前瞻性、规模上有冲击力、技术上有先进性的示范点,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

3、实施项目带动。围绕良种繁育、标准化规模养殖、动物防疫、畜产品质量安全,狠抓项目建设,争取中、省投资,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及养殖大场(户)发展,全面提升畜牧业整体生产能力。

4、加快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等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合作等形式,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培育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强化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

5、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把畜牧业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落实领导责任,及时解决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营造畜牧产业突破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本规划由市农业局负责解释。

 

附件3:

 

宝鸡市优质果菜产业发展规划

(2008—2012年)

 

为了落实《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精神,加快果菜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农业科技为支撑,扩大果菜桑产业规模、扶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进程,全面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市水果面积达到230万亩,产量100万吨,分别新增150万亩和42万吨;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产量150万吨,分别新增31万亩和56万吨;桑园面积达到8万亩,其中,年发种7.5万张,年产优质蚕茧2625吨,分别新增1万亩、3.1万张和1100吨。

三、区域布局

1、果业。优质苹果产业带,重点在渭北塬区扶风、凤翔、陈仓、岐山、陇县、千阳、凤县、麟游、金台等9个县区75个乡镇发展。优质猕猴桃产业带,重点在秦岭北麓眉县、扶风、岐山、陈仓、渭滨等5个县区23个乡镇发展。时令水果产业带,重点在渭河川道及市郊城镇的眉县和金台、渭滨3县区集中发展。

2、蔬菜。城镇近郊及川道,发展春提早、秋延后大棚蔬菜;渭北塬区光热条件丰富,发展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南北山区、丘陵地带,生态条件优良,发展优质绿色无公害蔬菜。

3、蚕桑。稳定规模,提高效益,重点发展千阳县,适度发展陇县、陈仓区,打造秦岭以北最大的蚕桑标准化示范园区。重点在千阳县张家塬镇、南寨镇、文家坡乡、柿沟乡、沙家坳乡、崔家头镇、水沟镇,陇县东南镇、东风镇、八渡镇,陈仓区新街镇、县功镇等12个乡镇发展。

四、重点工程项目

1、渭北塬区百万亩优质高效苹果产业工程。在我市渭北塬区的凤翔、扶风、陈仓、岐山、千阳、陇县、凤县、麟游8个县区新建苹果园94万亩,使全市苹果面积达到150万亩。加快品种结构调整,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有机苹果。围绕产业发展,在市区兴建1个现代苹果物流中心,每个基地县区建设1个苹果批发专业市场,在果品交易量大的基地乡村再建一批小型市场,完善苹果市场销售体系;发挥资源优势,扶持现有苹果加工企业,开发果汁、果脯、果粉、果醋等多元化生产项目,促进苹果产业发展。

2、秦岭北麓优质猕猴桃产业工程。在眉县、岐山、陈仓、渭滨、扶风五县区新建50万亩,形成秦岭北麓从东到西60万亩优质猕猴桃产业带,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在眉县建设1个集销售、贮藏、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猕猴桃物流中心,建立猕猴桃产业信息平台,搜集、分析全市猕猴桃产区的产、购、加、销情况并向外发布,开展交易活动。对现有猕猴桃加工企业进行改造提升,提高加工深度,开发猕猴桃加工系列产品,推动产业化发展进程。

3、百万亩蔬菜产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优势特色蔬菜,到2012年全市蔬菜规模达到100万亩。建设育苗中心、育苗站,生产供应优质种苗。建成市区集散批发市场1个,县区区域性批发市场10个,产地批发市场20个,零售市场50个,完善蔬菜销售市场体系。扶持发展加工龙头企业,探索产加销利益连接新机制,带动蔬菜产业走上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4、优质果树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在扶风县绛帐镇牛仓村、寺坡村、营中村、南仵村、罗家村、营西村、永康村、前进村和揉谷乡姜嫄村建设万亩优质苹果苗木繁育基地,年提供优质无毒苹果苗木1亿株。在眉县首善镇尧寺村建设200亩猕猴桃苗木繁育中心,同时以苗木繁育中心为龙头、引导示范、辐射带动周边苗木专业村,建设800亩猕猴桃优质苗木繁育基地,生产优质良种猕猴桃苗木。

5、蔬菜基地县建设。建设凤翔日光温室、陈仓区大中棚、扶风县大中棚三个设施蔬菜基地县,新增设施蔬菜5万亩,到2012年三县设施蔬菜规模达到10万亩。建设太白、凤县两个高山无公害优势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县,新增无公害蔬菜面积3万亩,到2012年两县高山无公害蔬菜规模达到15万亩。在太白县、陈仓区建设工厂化育苗中心各1个,在5个蔬菜基地县建设100个专业化育苗站,推广穴盘有机质育苗技术,为蔬菜种植户集中供应优质无病壮苗。

6、蚕桑基地建设。紧抓“东桑西移”机遇,在千阳、陇县和陈仓区建设桑园8万亩。积极推广旱坡地桑园优质丰产技术和小蚕共育技术。

7、果菜技术培训项目。开展技术培训,每年培训科技人员200人,高级农民300名,普通农民10万人,逐步壮大果菜生产技术人员队伍。

五、保障措施

1、扩大基地规模,加快产业带建设。围绕果菜基地建设,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要求,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探索土地流转机制,统筹规划,集中连片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带建设步伐。

2、实施优质果菜工程,提高产业水平。按照一亩园、三头猪的标准在全市选择100个果菜专业村,积极发展果(菜)、畜结合的生态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发挥农业专家大院、苗木繁育基地、农技推广组织的技术优势,采取示范引导、举办培训、技术包抓等形式,加强新优技术引进转化,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提升农民技术素质,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3、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对现有加工企业改造提升,拓宽加工领域,开发系列产品;对流通企业,扶持扩大市场空间,并积极创办一批现代化龙头企业。同时,对现有中介组织进行规范,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协会和营销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

4、培育著名品牌,加强产品销售。树立大开放、大流通、大循环的市场观念,实施名牌战略,力争短期内打造出3-5个宝鸡知名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示范园区开展绿色、有机认定认证,申报原产地域保护和商标注册。加强产后加工和包装,提升产品档次。积极利用各类展销推介会宣传宝鸡果菜桑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和销售份额。

5、优化政策环境,形成发展合力。市上每年对果菜桑发展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基地建设、新品种引进及新优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示范园建设、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扶持和宣传促销等活动。在保证市县财政投入的同时,组织协调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增大信贷规模,建立健全融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采取资金、技术、土地、劳力入股等形式参与果菜桑产业开发,形成合力发展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实现全市果菜桑产业突破性发展。

本规划由市果菜局负责解释。

 

附件4:

 

宝鸡市干杂果经济林发展规划

(2008—2012年)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加快我市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发挥林业优势,注重资源培育开发和利用,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以扩基地、攻单产、增效益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干杂果经济林,带动林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快速增长。

二、目标任务。到2012年,全市主要干杂果经济林总面积发展到240万亩。其中核桃面积发展到100万亩,新增30万亩;花椒面积发展到100万亩,新增50万亩;板栗面积发展到20万亩,新增10万亩;柿子及仁用杏发展到20万亩,新增10万亩;中药材总面积发展到28万亩,新增20万亩。通过干杂果经济林和中药材及苗木花卉等产业的发展,林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力争提高到15%。

三、总体布局

1、经济林基地。在秦岭、关山林区和渭北塬区的适生区,集中发展以核桃、花椒、板栗、柿子、仁用杏等干杂果为主的经济林,突出地域特色,形成主导产业。

2、中药材基地。按照省发改委《2008—2012年中药发展规划》要求,积极实施木本上山、草木入川和野生资源抚育工程,在秦岭林区大力发展山茱萸、柴胡、秦艽、葛根等中药材,促进林区农民增收。

3、苗木花卉培育。以省苗木繁育中心为龙头,以渭河川道县(区)中心苗圃为主体,大力发展各类花卉及优质良种苗木;在秦岭、关山自然生态条件良好,降雨量相对较多的县区,积极发展各类速生苗木繁育基地。

4、速生丰产林基地。在秦岭林区集约发展以油松、华山松为主的人工速生丰产林基地;在渭北旱原和渭河川道及秦岭北麓地区,集中发展以速生杨、泡桐、柳树、刺槐等速生丰产林基地。

四、重点项目

1、干杂果“双百万”工程。重点在陇县、千阳、麟游、太白、陈仓、凤县、渭滨等县区,大力发展优质核桃、花椒经济林。通过良种推广、苗木嫁接等措施,建立核桃示范园80个,花椒示范园90个,新增核桃30万亩、花椒50万亩,到2012年,实现全市核桃、花椒面积“双百万”亩。

2、低产经济林改造工程。充分发挥我市与杨凌农科城毗邻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与林业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实施优良品种引进和低产经济林改造项目,突出主攻单产,组装配套高接换优、品种改良、抚育修剪和防虫、施肥等综合技术,努力提高品质和单产水平。建设30—50个中低产林改造示范样板,改造中低产干杂果经济林50万亩,新增板栗10万亩。组织林农培训,加强科技兴林工作,每年培训林农1万人(次)。

3、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工程。实施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搞好技术改造,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路子,培育林产品加工企业10个。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挥凤县、陇县等农产品市场和加工企业的龙头作用,开展核桃、花椒等林产品的精深加工,改变出售初级产品的现状,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在经济林中心产区,大力培育林产品交易市场,不断拓展林产品销售空间,建立完善全市林产品营销网络体系,努力提高产品市场份额和占有率。同时积极发展仓储业,建设核桃、花椒等干杂果批发市场5个。

4、重点造林工程。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化一片林等林业重点造林工程,扩大经济林造林面积比例。在岐山、眉县、扶风、陈仓、麟游等县区,大力发展柿子、仁用杏经济林,新增柿子、仁用杏基地10万亩,建立一批经济林专业村、重点户,一村一品,规模发展。

5、中药材基地建设工程。按照陕西省《2008—2012年中药发展规划》目标与任务,加快我市中药材基地建设步伐,主要在秦岭林区的太白、凤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新增药材面积20万亩,促进山区农民增收。

五、保障措施

1、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认真贯彻国家《林业产业政策要点》精神,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制订完善经济林产业发展有关配套政策,努力改善林业产业发展环境。将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安排林业发展项目和资金上,积极给予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倾斜。

2、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和扶持陕西大红袍、陇县供销社等一批从事经济林种植、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的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注重品牌建设,搞好精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全面提升干杂果经济林发展水平。

3、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搞好规模经营。扶持发展专业村、专业户,帮助种植户与加工销售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结,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竞争力。

4、强化科技支撑,实行标准化生产。注重经济林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提高经济林良种化发展水平,良种化率提高到85%以上。加强经济林实用技术组装配套,搞好林农技术培训,提高实用技术的入户率。大力推广应用苗木嫁接、低产林改造、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关键实用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5、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干杂果经济林建设的组织领导,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扩大经济林发展空间,调动林农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和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类经济主体投入经济林产业建设,对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和先进科技成果运用等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干杂果经济林的全面快速发展。

本规划由市林业局负责解释。

 

附件5:

 

宝鸡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

(2008—2012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2008—2012年)》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精神,加快我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坚定不移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努力解决好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到2012年,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有极大的改善,推动农村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新增和恢复供水能力1.5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解决81.2万人的饮水困难,新修加固堤防162.7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556.35平方公里,农村沼气池累计保有量达到22.4万口,水产品产量达到8018吨,农业开发规划土地治理改田36.7万亩,土地开发整理11.47万亩,烟田基础设施配套1.8万亩。

三、重点工程

本次规划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共八大类,13个工程项目。

(一)水源工程。以提高蓄水、供水能力为目标,以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新建蓄水、引水、提水、调水工程,促使水利建设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1、石头河水库向市区供水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取水口、输水管道和水厂三大部分,总设计规模为年引水8000万方,2009年开始施工建设;

2、宝鸡市渭北旱腰带水利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段家峡加坝扩灌工程、冯家山灌区泵站改造工程、渭北塬区农田基本建设三大部分,规划新增恢复灌溉面积95.12万亩;

3、通关河陵塬供水工程。新建凤阁岭水库、小水河水库,由两水库联合调水通过61.5公里引水干渠将水引向北塬灌区。其中隧洞共有37座,总长53.55公里;渡槽共有38座,长0.65公里;明渠总长7.3公里;支渠共有7条,总长35公里;斗渠共有18条,总长54公里。

4、宝鸡市环境用水项目。包括市区生态用水和农村生态用水项目。市区新建神沙河、银洞峡、尖山、高泉、马尾河等5座水库、引嘉济渭等引水工程及河道综合整理工程;农村三年新修涝池200座,完成20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

(二)农村饮水工程。新建各类农村饮水工程857处,解决81.1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解决高氟水11.3万人,到2012年基本解决原规划内饮水不安全人口问题。新建十二个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中心,大力发展集中联片供水工程,建设金台区陵塬供水、陈仓区周原镇区供水、岐山县千山供水、千阳县水沟供水、张家塬供水等一批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建设3000人以上集中供水33处,建设1000人以上集中供水275处,对于居住相对分散的村组结合移民、扶贫搬迁的方式解决饮水困难。

(三)农田水利工程。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群众增产增收,以实现基本农田区域标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坚持新修和改造提高并重,建设和管理同步,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新建水池140个,增加蓄水能力10万方,改善1.8万亩烟叶种植配套设施;新建水窖4000眼,机井1000眼,小土井200眼,小型抽水站300处,修建渠堰2579.32公里,新修管道109公里;改造提高水窖185眼,机井1063眼,小土井120眼,小型抽水站180处,小渠堰2133.08公里。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7个农业综合开发县每年安排一个改造中低产田项目,规模1万亩。争取金台区、渭滨区、麟游、凤县、太白在近五年进入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县。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新增灌溉面积6.1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7万亩,增加农田防护林面积35.08万亩。

3、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对渭河、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滩涂进行开发、北部山区的耕地进行整理、中部平原居民点进行整理和复恳,建设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7大重点工程37个建设项目,开发整理及复垦11.47万亩,净增加耕地6.15万亩。

(四)水保生态工程。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快经济林、种草等措施建设进度,加快山区丘陵区的淤地坝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6.1万口,新建大型沼气池10个,中小型沼气池30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6.3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经济林100万亩,种草50万亩;建设淤地坝203座,新增坝地1117.43公顷。

(五)节水改造工程。冯家山灌区改造渠道127.6公里,改建渠系建筑物964座,恢复输水能力1119万方,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对36座大中型泵站进行更新改造,配套机组185台(套),装机功率3.832万千瓦。新增灌溉面积7.4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3.22万亩。

(六)江河治理工程

1、渭河防洪治理工程。新修加固渭河干流堤防162.72公里,其中城防段35.88公里,农防段126.85公里。渭河城防段左岸西起硖石河,东至千河口右岸,右岸西起高家镇崖子村,东至清水河口左岸,干流堤防全长36.26公里,计划新修堤防2.7公里,新修护岸0.68公里,加固干流堤防30.72公里,加固支流河口堤防1.78公里;渭河干流农防段左岸西起千河入渭口,东至扶风县与杨凌交界处,右岸西起清水河入渭口,东至扶风县与周至交界处,堤线总长度149.19公里,计划新修堤防18.17公里、护岸5.4公里,加固堤防92.59公里,加固支流河口堤防10.69公里、护堤坝1007座。

2、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规划对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内的石头河、金陵河、中曲河等18条中小型河流进行防洪治理。

(七)农村水电工程。新建农村小水电站62座,总装机容量135.8兆瓦,年发电量81939.72万千瓦时。其中:渭河干流及支流上建设小水电站40座,装机容量98.25兆瓦;褒河流域建设小水电站13座,装机容量20.22兆瓦;嘉陵江流域建设小水电站9座,装机容量17.39兆瓦。在陇县、千阳县、眉县实施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代燃料装机2460千瓦,代燃料户6660人。

(八)渔业水产工程。通过实施水产良种、标准化池塘、更新改造、网箱养鱼、秦岭北麓大鲵资源保护、休闲渔业产业群、天然水域放流、水生动物疾病防疫体系、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等11类项目,到2012年全市新增水产品产量1389吨,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8018吨。

四、保障措施

1、进一步深化认识,增强加快水利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我市水资源短缺以及水利发展相对滞后的形势,充分认识加快水利建设对实施西部大开发、对实现山川秀美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性。以全新的治水思路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研究我市水利发展问题,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水利事业对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水利建设的良好环境,为完成水利建设任务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2、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千方百计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认真执行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增加对水利建设投入的有关政策规定,市县乡各级财政要从预算内安排的基本建设资金、支农资金,以及每年的新增财力中拿出一部分投入水利建设。要加强对水利建设资金的管理与监督,作到专款专用。用足用活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做好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投资,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引进资金,争取世行贷款和国外政府贷款及援助项目。对城镇及工业供水和小水电等经营性项目,开展招商引资,利用市场机制筹资建设。深化“五小”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调动社会各方办水积极性,建立“自行筹资、自行建设、自行管理、自定水价、自行还贷”的“五自”机制,加快以拍卖、租赁、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五小”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五荒”拍卖步伐,引导群众及社会各界筹资办水利和建设水保生态设施。进一步深化水价改革,逐步调整供水价格水平,促进节约用水,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良性循环。

3、积极推行“四制”,加强工程建设管理。要从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抓起,从材料设备的选用、技术力量配备、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严格把关,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工程质量管理各项制度。水利工程项目要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施工合同制,严格技术规范,加强科学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4、加强工程前期工作。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面较大,牵扯到地质勘探、野外勘查测绘、防洪、生态、移民等方面的复杂问题。各级财政每年要从水利建设基金中拿出一部分专项用于重点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建立发展基金。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利建设技术管理体制,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严格前期工作的质量管理和审查把关。

5、坚持依法治水和科技兴水。依法实施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对水土流失的预防、治理、监督,建立一个以水资源权属管理为中心,分级管理、关系协调、监督到位、运行有效,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实施全过程调控的统一管理体制。加强水污染防治管理和监督,强化水政监督力度,创造良好的水事环境。要积极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努力增加对水利的科技投入,把水利发展真正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和科学管理水平上来。促进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本规划由市水利局负责解释。

 

附件6:

 

宝鸡市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2008—2012年)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精神,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农村市场体系,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村流通、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民安全消费放心消费、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目的,以引进现代流通方式、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为手段,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充分发挥流通在连接生产与消费、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快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我市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基本形成以乡村零售网点为基础,以大中型批发市场和连锁配送中心为骨干,以各类农村流通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大中型农村流通企业为主体,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

主要指标:

——全市建设县级日用消费品批发配送中心10个,发展连锁经营网点2000个;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亿元,平均年增长10%;县及县以下消费品连锁经营比重达到35%;消费品网络覆盖全市85%的乡镇、65%的行政村。

——全市建设县级农资配送中心10个,发展网点800个;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达到 3.2亿元,平均年增长10%。

——全市培育县、乡农产品批发市场30个,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0个;帮助农民推销农产品总值20亿元,平均年增长8%;农产品在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销售额占全部农产品零售额的1/3以上。

——全市培育县级再生资源交易、回收、加工企业10个,发展回收网点1500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覆盖区域内,80%以上的可利用废弃物得到回收利用,80%以上的回收再生资源进行规范化交易和集中处理;再生资源交易额达到50亿元。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培育一个主体,构建四大流通网络,完善三大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培育市场主体。通过招商引资、股权置换、资产收购等方式,支持省内外流通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尽快形成若干家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流通企业加快创立自主品牌,发展销售和物流网络。鼓励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形成统一规范管理、批量集中采购和及时快速配货的经营优势,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销售价格,让利于消费者,促进农村消费。鼓励、支持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进入农村流通领域。鼓励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发展各类农产品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发展运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加快农副产品流转,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2、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多元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流通型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家电下乡”活动,扩大“农超对接”,推进农家店与邮政、烟草、电信、医药等网络的结合,培育一批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加快配送中心、连锁店、农家店、村级综合服务站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终端网点建设,构建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再生资源四大经营网络,增强网络的双向流通功能,降低流通成本,多途径帮助农民增收,拉动农村消费。

3、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区域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原则,努力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市场服务为主体,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完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以宝鸡名优农产品展销中心为依托,整合供销、粮食、烟草等涉农部门的农村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国西部新农网。建立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信息库,及时向农民提供价格、供求、政策及技术成果等信息咨询服务,建立健全农副产品信息发布体系。

(2)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银商合作,提升电子结算水平,方便刷卡消费。调整信贷结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信贷投入力度,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积极开展小额信贷和担保贷款,支持农村流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强城镇社区服务组织和农村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利用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的资金和人才优势,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商品服务、各种维修服务、代收代办服务和劳务中介、红白喜事、农业科技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等社会服务,组织农民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使综合服务站真正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和城镇社区服务中心。

(二)重点工程

1、流通网络建设。(1)宝鸡市农资商品配送经营网络建设。依托大型农资流通企业,通过改造、新建、收购、加盟等方法,建设区域性配送中心,兴办农资专业合作社、发展连锁经营网点、综合服务社等网络终端,形成“龙头企业+配送中心+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网点”的农资连锁配送经营网络。(2)宝鸡市农副产品经营网络建设。完善果品公司交易大厅、冷藏保鲜、卫生、质量安全、检疫检测、物流配送等设施,建设宝鸡市农副产品冷藏交易中心。通过中国西部新农网把交易中心与县区农产品批发市场连接起来,实现产销衔接、“农超对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损耗,形成上联市场、下联农户、高效畅通的农产品市场购销网络。(3)宝鸡市日用消费品配送经营网络建设。引进和培育日用消费品龙头企业,建设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和县区配送分中心或超市,在乡镇发展连锁超市,在行政村发展便利店和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基础、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终端的县乡村三级日用消费连锁经营网络。(4)宝鸡再市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依托市供销物资回收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县区回收公司,建设集散交易中心和加工利用中心,发展连锁经营网点,形成以市县回收企业为主体,城乡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集散交易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2、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在岐山、扶风、陇县、陈仓区、眉县、麟游、凤县等新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18个。完成12个县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使其成为功能较全、辐射较强、服务管理规范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

3、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新建、改造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技术服务,增强对农民的服务和带动功能。

4、培训及信息网络体系建设。(1)农民经纪人培训基地建设。建设农民经纪人培训中心、实习基地、购置教学设施、设备等。(2)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依托宝鸡名优农产品展销中心,整合供销、粮食、烟草等部门的农村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国西部新农网,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5、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1)宝鸡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完成宝鸡市粮食批发市场库房、铁路专线、储油罐、电子信息及检测系统改造扩建,建成西北地区一流的粮油批发市场。(2)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完成益门粮库、扶风县国储库粮库铁路专线、市区中小包装食用油分销配送物流设施及眉县粮食产业园建设。(3)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完成益门、凤翔、扶风、眉县、金台区、陈仓区等18个重点粮食仓储库改扩建。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主管市长任组长,分管秘书长为副组长,供销、粮食、气象、烟草等部门为成员的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2、落实扶持政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流通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对农村流通企业建设用地,国土部门按照有关政策优先安排。对符合医药连锁经营条件的网点建设,药品监管部门给予重点支持。对符合经营烟草条件的网点,烟草管理部门将其纳入卷烟销售网络统一管理。对在农村发展连锁超市,各相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并按有关政策规定减免相关费用。

3、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市政府每年安排600万元“新网工程”专项资金、400万元农资储备资金和1300万元粮油储备资金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和农资、粮油等重要商品的储备,保证市场供应。各县区也要安排专项资金予以配套。

4、加大信贷扶持。农村金融机构要推动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根据商贸流通企业特点,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创新担保方式,通过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质押等方式,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贷款抵押问题。延伸小额农贷服务面,提高小额农贷服务水平。市信用社每年投放贷款2亿元以上,支持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5、加强税收扶持。对符合条件的市内跨区域经营连锁企业,按现行税收政策规定进行审批后,可由企业总部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

本规划由市供销社负责解释。

 

附件7:

 

宝鸡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发展规划

(2008—2012)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2008—2012)》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特制订本规划。

一、基本思路

按照农民就业创业需求,以知识教育和能力培训为重点,实施转移就业培训、“雨露计划”、“阳光工程”、职业教育四大工程,推进就地转移、异地输出、返乡创业、技能培训四项工作,努力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积极扩大农业产业链、农村基础建设、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二、主要目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100万人,新增22万人。返乡创业、乡土人才创业人数达到10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培训75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年收入由40亿元增加到55亿元,人均收入占到当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以上。加快实现农民收入向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转变,建立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新机制。

三、任务项目

(一)抓好四大工程

1、转移就业培训工程。由劳动部门负责,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新生劳动力转移就业预备制培训安置、在岗农民技能培训。全市每年安排2000万元,培训转移就业农民4万人。

2、“雨露计划”工程。由扶贫部门负责,对农村贫困青年(18—35周岁)进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每年安排补助资金800万元,培训5000人。

3、“阳光工程”。由农业部门负责,对18周岁以上的农民到非农领域就业进行短期专业技能和引导性培训,每年安排补助资金500万元,培训1万人。

4、职教工程。由教育部门负责,利用国家助学金,组织县乡职教机构、职业中学进行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安置。每年安排补助资金1500万元,培训安置1万人。

(二)实施两项行动

1、农民创业行动。每年安排3亿元贴息贷款,扶持1万名返乡农民工、农村乡土人才、城镇职工进行创业,由农发、扶贫、劳动、中小企业等部门组织实施。

2、实用技术培训行动。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民增收的要求,开展粮、果、畜、菜、林、水等产业的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100万人次,由农民教育办公室和各级涉农部门组织实施。

(三)推进四项工作

1、扩大就近就地转移规模。重点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企业、现代品牌农业、区域特色农业、园区农业加快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2、做好异地输出转移就业。巩固现有珠三角、长三角、北京、新疆和我省关中地区五大劳务输入基地,开拓天津及环渤海湾经济区新的劳务输出就业基地,发展涉外劳务输出。2009年建成10个特色劳务输出基地,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100万人,做强宝鸡的劳务品牌,推动劳务产业发展。

3、支持农民创业。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信息引导、创业服务的工作机制,推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全市农民就地创业和返乡创业人数达到10万人。

4、大力加强技能培训。围绕转移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动员社会各种培训资源,落实补贴政策,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业实用技能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和法律意识、竞争意识。

四、认真落实扶持政策

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劳动、扶贫、农业、教育等部门认真落实相关补助政策,做好资金管理,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补助作用。

1、劳动部门组织的新生劳动力参加全日制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按照“人人技能工程”补助标准,每人每年补助1500元。对30—45周岁年龄较大、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外出务工人员,开展短期引导性免费培训,培训时间40个课时以上,按每人100元的标准对培训机构给予补助。在岗农民技能培训,每人每年补助500元。

2、扶贫部门“雨露计划”工程,学员参训期间的学杂费、住宿费、课本费、实习费、体检费、保险费、各类办证费全免(包括特种专业上岗费)。培训3个月的,每人补助800元;4个月的,补助1000元;6个月的,补助1200元;一年(10个月)的,补助1900元。培训经费实行报账制,根据接受培训的人数先报40%,培训结束就业安置后再报60%。同时在参训期间给学员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50元,就业时每人发给一次性安置就业交通补助费150元。

3、农业部门阳光工程培训,按照实际接受培训的时间长短兑现培训补贴到培训学校,抵扣参训农民的培训费,每人平均补贴 400 元。

4、教育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的农民学员,按照“人人技能工程”的补助标准,每人每年补助1500元。

5、对于农村返乡创业和乡土人才就地创业人员,享受免缴注册登记、证照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免费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对吸纳农村贫困子女就业的龙头企业、返乡农民创业新办企业、领办创办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优先考虑各类贴息贷款。凡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村贫困户在全市范围内新办养殖场、林果场、加工业等经济实体的,优先安排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对土地流转开展集约经营带动作用大的专业户可按10万元、兴办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体的可按30万元,给予扶贫贴息贷款给予支持。一般农户发展规模产业项目的,各金融机构要优先安排,分别给予1万元、3万元、10万元的贷款支持。

6、对当年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50人和100人,分别按最高不超过50万元和100万元的贷款额度,按照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50%给予2年的财政贴息;对我市吸纳农村劳动者(农民工)就业,并为其按规定全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落实就业专项资金的15%用于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等。

7、对农村困难家庭人员,经各级政府或部门组织输出到外省务工的,由劳动部门给予“四免一补”优惠,即:免培训费、职介费、技能鉴定(专项能力考核)费和交通费,并给予每人300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宝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主管领导为召集人,市劳动和保障局、扶贫办、发改委、教育局、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中小企业局,工商局、地税局、供销联社、信用联社、农发行、农行、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安排部署,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考核,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具体办理日常事务。各县区及市级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机构,形成领导、部门、人员、责任、措施、工作六落实,统一协调,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

2、健全工作体系。建立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搞好协调组织和服务工作,形成市、县(区)、乡(镇)和村四级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的服务网络。建设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高技能人才鉴定基地和农民培训基地。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劳动力数据库建设、完善金保工程网络体系建设,农民就业创业市场信息网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强化目标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切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工作,实现农民稳定增收,促进全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本规划由市扶贫办负责解释。

 

附件8:

 

农村金融保险事业发展规划(2008 —2012年)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2008—2012年)》及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大农村金融保险支持力度,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改善金融服务环境,营造“信贷支持、保险保障、多方共建”的金融服务大氛围,用财政投向引导金融支持、调动社会资本、激励全民创业,努力打造新型农村金融保险服务体系,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12年,全市支农贷款余额达到250亿元,不良贷款占比控制在10%以内。2008年—2012年预计年均投放30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年均投放10亿元;农行投放10亿元;农发行投放8亿元。依托农村金融保险改革和科技手段创新,在市银监局的指导和监管下,到2012年,在全市农村信用社创建县区农村合作银行5家以上,创建村镇银行2家以上,创建农民资金互助社3家,创建小额贷款公司2家以上。在涉农保险产品开发上全面突破,农业保险业务占总体业务的20%以上,全面跨入农村金融保险支持“三农”发展的新阶段。

三、工作重点

1、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以农村合作银行作为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的主要形式。我市农村信用社要以自身创建为主要力量,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汲取多方经验,力求多点突破,多方努力,多方共建,力争早日组建宝鸡市农村合作银行。2009年上半年陇县合作银行将挂牌开业。到2012年,太白、渭滨、凤翔和眉县等县区将实现合作银行的组建目标,为支持“三农”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2、开发“三农”金融服务新产品。农村信用社、农发行、农业银行和各保险公司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资源和优势,结合我市“三农”发展的具体特点,按照“因地制宜、迎合需求”的原则,为农户、社区居民以及涉农中小企业量身定制,开发出实用有效的、具有生命力的信贷、保险新产品。争取每年推出2—3种产品,确保信贷和保险业务量年均增长30%以上,全面促进我市农业经济发展,扩大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拉动农村内需。

3、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开辟农村金融服务建设 “绿色通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服务环境,积极引进竞争机制。依托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和保险等产品创新,力争在2012年内全市农户建档面达到90%以上,农户评级面达到80%,争取创建50个“优秀金融环境村”、20个信用镇、2个以上“金融环境先进县”。用先进载体带动农村金融环境大变样。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农村控股设点,服务“三农”。

四、保障措施

1、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升服务能力。深化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改革,努力推进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步伐。上半年率先在陇县组建农村合作银行,2012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力争创建县(区)农村合作银行5家以上。做好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代理发放工作,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确保省市财政涉农补贴发放工作运行畅通、及时到位。要针对农户生产、创业、消费等多样化需求,开展不同经营项目主体之间的交叉担保试点,重点支持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多种经营、个体工商户等贷款。要创新支农模式、途径和品牌,开展“三创”活动,完善涉农中小企业的贷款程序,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扩大动产抵押、权利质押的范围,积极探索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使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方式。

2、打造“小额信贷”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一是强化信用评级管理。不断拓宽评级范围,积极做好农户、企业和城镇社区评级工作,全面推动诚信建设制度化、市场化、科学化。对获得信用等级评定的个人和单位,在利率政策、信贷服务、办贷手续上给予倾斜和优惠。调动各方面参与信用工程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信用村(镇)创建工作。二是提高小额农贷服务水平。积极配合“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大力支持农村劳务输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返乡农民自主创业等符合当前农村经济市场特点的信贷需求,推进“贷款上柜台”工程,合理扩大农户小额贷款额度。三是打造农村金融支农品牌。不断创新贷款服务理念,鼓励农户贷款创业,对持证农户和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不受季节、农时和信贷规模的限制,随到随办,足额发放,着力打造农户小额信贷品牌。

3、发挥农发行政策性银行支农作用。要把粮油收购信贷工作作为农发行信贷业务的重点,积极开展粮食收购贷款资格认定工作,合理核定粮食收购最高贷款额度,多渠道全力支持粮食收购。加大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及阜丰生物、老牛面粉、祥和面粉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转化企业的各种所有制粮食企业参与粮食收购力度,全市每年新增收购调销贷款不低于3亿元。全面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积极扶持千头以上现代化奶肉牛场、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优质粮食专业示范基地、优质苹果、果蔬基地建设,扶持农村道路、饮水、小水电以及水利农田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村生态建设、乡村旅游及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每年新增支持农业产业化及新农村建设贷款5亿元。同时,加大对农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

4、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农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补充性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激活农村金融市场。要立足社区,面向农村,充分发挥支农服务功能,做到存款取之于民。贷款用之于民。在贷款发放上首先满足“三农”需要,在支持对象上向农户倾斜,力争使农业贷款保持在投放总量的80%以上。同时,要减少贷款手续和环节,降低贷款利率,现场办公,直接贴近农民服务,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引导当地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价格水平趋于合理。

5、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加快开发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积极开发推广农村财产险、意外险等“一揽子”综合保险,为农民家庭财产、农村住房、农用机具和人身意外伤害等提供综合保障。大力开展农业生产保险,支持奶牛、肉牛、生猪、家禽养殖以及花椒、设施蔬菜等经济作物发展,建立自然风险补偿机制。要根据农村新的消费趋势和需求,积极开发消费类贷款和保险品种,促进农民改善生活。积极开发农民意外伤害保险、责任保险、高危行业农民工风险保障等产品,引导农民积极参加保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保障水平,积极开发推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保险、农村家庭综合保险和农村旅游保险,到2012年,使涉农保险承保覆盖面达到100%,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

6、加强管理协调服务。建立以财政资金引导、金融保险资金支撑、民间借贷资金协调推进的农村金融服务新格局,积极支持能够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和企业,突出重点,改进方式,提高水平。要加强监督,定期考核,科学把握资金的使用流向和质量,建立综合考核评价制度,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快速、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规划由省信用联社宝鸡办事处负责解释。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