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卫生局关于印发《2009年深圳市慢性病防治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区卫生局、光明新区社会事务办、市属各医疗卫生单位:
为贯彻落实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现将《2009年深圳市慢性病防治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日
2009年深圳市慢性病防治工作要点
2009年,我市慢性病防治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夯实基础,推进改革,拓展服务,开创我市慢性病防治工作新局面。
一、加强慢性病防治体系建设
(一)推进慢性病防治体系改革,制定《全市慢性病防治工作规范》
根据我市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积极推进慢性病防治体系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充分体现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公益性。
制定《全市慢性病防治工作规范》,明确全市慢性病防治三级网络承担的公共职能、功能任务,制定性病、结核病、麻风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预防医学门诊的规范流程。
(二)注重学科建设,启动重大科研工作
按照项目手册要求,严格实施与规范管理全市慢性病防治项目,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以项目管理、科研与教学带动学科建设,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我市慢性病防治学科研究能力提高,保障我市承担的国家和广东省的重大科研项目顺利完成。
(三)加强培训工作
结合慢性病防治新项目、新技术的实施,组织性病、结核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麻风病等专业技术培训工作,继续开展各级慢性病防治机构实验室人员培训以及检验检测技术培训工作。
(四)推进实验室建设
加强市、区两级慢性病防治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和规范管理,进一步明确实验室定位,完善检测流程,推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推进性病规范化实验室创建,加强结核分枝杆菌参比实验室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二、加强慢性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
(一)加强性病监测工作
落实深圳市性病监测工作方案,探索开展医院性病报病与性病疫情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提高性病监测工作质量。
(二)继续实施深圳市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
进一步规范实施深圳市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确保阻断梅毒母婴传播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孕产妇全人群梅毒筛查率保持在95%以上,加强对梅毒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婴儿的干预及追踪随访,干预及随访管理率≥90%;加强梅毒阳性孕产妇配偶/性伴通知,使梅毒孕产妇配偶/性伴梅毒筛查率≥75%,孕产妇配偶梅毒治疗率≥90%。开展梅控项目卫生经济学评价,总结经验,创出成果。
(三)继续开展深圳地区男性同性恋人群艾滋病性病防治项目
进一步完善以性病门诊为依托、志愿者为核心的男性同性恋人群HIV/STI预防、关怀和支持服务模式。通过适当的外展活动,开展同伴教育,在该人群中进行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降低该人群性病/艾滋病发病危险。
(四)继续开展其他性病防治项目
加强项目工作的督导与落实,积极推进以规范化性病门诊为依托的公共服务场所高危人群干预项目,深入社区内各娱乐场所,开展高危人群干预。继续加强收教所人群、献血人群、吸毒人群、性病门诊人群等重点人群性病主动监测。
(五)深入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
继续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麻风病早期发现率达80%,联合化疗率、完成化疗率95%以上,愈后患者监测率达95%。加大培训力度和广度,使培训深入到基层,提高基层医生早期发现能力。
(六)全面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
深入开展第五轮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及耐多药结核病防治项目,继续组织实施广东省结核病控制项目,加强结核病细菌耐药性监测和结果分析,开展学校人群和羁押人群等特殊人群的结核病防治,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培训工作和防控知识宣传,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培训和网络直报管理,做好结核病疫情直报和专报工作。
三、拓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项目
(一)加快向社区拓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综合防治项目,提高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管治质量。
(二)开展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落实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在社区开展居民营养价值健康教育,对居民和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膳食干预。继续实施"维持健康体重和血压管理关键技术"项目,加强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干预,达到维持健康体重和控制高血压的目的。建立深圳市糖尿病病人健康行为与促进评估系统。
(三)开展2009年深圳市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
(四)加强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继续做好恶性肿瘤、脑卒中、伤害报病监测工作,加强对伤害谱调查监测的督导,降低漏报率,做好国家产品伤害监测试点工作。
(五)深入开展深圳市试点社区学生防龋项目。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调和沟通,适当扩大试点社区和学校的数量,协调相关单位落实社区、学校口腔预防保健工作,提高学生充填率,推广氟保护漆和窝沟封闭等有效的防龋措施。探索社区口腔卫生工作模式,结合全国"爱牙日"深入开展口腔健康教育。
四、推行慢性病防治整体管理评估工作
根据市区两级慢性病防治机构的分工及功能定位,建立规范的整体管理评估体系,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强化绩效意识,推进全程追踪管理和质量控制,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