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继续开展启动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工作的通知
京教职成[2009]10号
各区县教委,相关各委、办、局人事(教育)处,各中等职业学校:
为整合教育资源,加强重点学校建设,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实力,我本市于2001年启动了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评估认定工作。北京商贸学校、北京市交通学校、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等九9所学校先后经过评估,先后被首批认定为北京市首批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近多年来,这些学校主动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改善办学基础能力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德育工作和教育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在全市发挥起到了良很好的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为进一步继续推进我本市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市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京政发〔[2006〕]11号)精神,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全国一流的国家级示范性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提高职业教育学校服务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能力,2009年起,我委将开展启动新一轮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评条件及申请程序
参评学校必须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需经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同意,由学校并向市教委提出书面申请,职业高中需由区县教委向市教委提出书面申请。
二、评估依据
《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标准(修订版)》(见附件)。
三、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自查、自评阶段。学校要对近三年办学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照《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标准(修订版)》,逐条认真进行自查、自评,完成自评报告。
(二)申报阶段。各学校须于2009年12月30日前,将参评申请、自评报告(上级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并盖章)一式10十份及电子文本上报市教委。
(三)评估阶段。拟定于2010年 上半年开始,市教委将组织专家通过实地考查、查看档案资料、召开座谈会、听评课等方式对学校进行评估,评估具体时间安排届时另行通知。
(四)公布评估结果。市教委根据各学校办学情况、提交的自评报告、专家组评审意见等确定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名单,并予以公布。
四、工作要求
参加评估的学校要高度重视评估工作,贯彻本着“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高度重视评估工作,通过认真开展对照《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标准(修订版)》进行自查、自评,并将自查、自评工作作为学校自觉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过程。
第一轮评估首批已公布确定的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也要对照《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标准(修订版)》,进行自查、自评,并完成并提交自查报告。,市教委将另行安排汇报,不再组织专家进校评估。, 专家不再进校评估。
二〇〇九年八月一日
附件:
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标准(修订版)》
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是指办学特色鲜明,发展条件良好,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发展潜力较强,在综合水平、教育改革、专业建设、服务社会等各方面均处于同类学校的领先地位,在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能起到骨干示范和引领作用的高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
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1、必须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没有列入升高等职业学院规划;
3、无造成一定后果的校园安全不稳定事件;
4、在招生工作中无违规行为和虚假宣传;
5、无乱收费和违规收费行为;
6、在国家助学金发放或奖励项目中无弄虚作假行为;
7、无其它严重违规和不诚信行为。
一、基本条件
(一)学校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150亩)左右。其中,校址位于城八区的学校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100亩)左右。
(二)学校建筑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左右。
(三)学校建有体育馆、300米跑道操场和能够满足体育教学以及在校生体育活动需要的场地和运动器材。
(四)学校建有图书馆楼,藏书总量达10万册以上(或建有电子阅览室并拥有与之容量相当的电子图书),教师阅览室和学生阅览室位数分别不低于教职工总数和学生总数的15%,能够满足教师、学生工作和学习需要。
(五)近三年来学校学历教育招生人数稳定,学历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在3000人以上(特殊专业类学校除外),各种短期培训规模近三年年平均达到3500人次以上。
(六)学校有稳定可靠的办学经费来源,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或学校举办者对所属学校年度拨款逐年增长,并有专项经费支持学校建设。
(七)学校拥有与自身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具有能够满足学生住宿和就餐需要的设施及条件。
二、专业建设
(一)学校定位科学、准确;办学宗旨、服务方向明确;能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和结构,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建立符合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
(二)学校骨干和特色专业设置相对稳定,具有3个及以上办学条件好、校企合作稳定、工学结合紧密、教学质量高、就业前景好、社会知名度高及社会形象和声誉良好的骨干特色专业。能够集聚优质办学资源,建立以骨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优势专业集群,形成整体合力,实现规模效益,为促进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学校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专业内涵,建立依据社会职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动态更新专业教学内容的机制,使人才培养规格更加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
(四)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和社会用人单位相关人员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训的全过程,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
三、教学实训设施
(一)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建有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和实训需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设施,管理先进,运行良好。
以工科类专业为主的学校校内实训设备总价值达4000万元以上,文科服务类专业为主的学校校内实训设备总价值达2000万元以上。
实训教学设备齐全,工位充足,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实验自开率和实训开出率达95%以上,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
实训教学设备能够根据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不断进行更新和补充,基本保持与时代同步,作到设备现代化,确保学生掌握前沿的知识、技能。
学校与合作企业签订了3年以上的合作协议,建有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场所。
(二)学校建有配置较高、功能齐全的校园网,在教学、管理、远程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其作用。建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教学信息资源丰富;平均每3名学生拥有一台以上机型较为先进的计算机;全体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四、队伍建设
(一)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建立并逐步完善吸收人才、稳定人才、发挥人才最大效能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
(二)学校领导班子健全,结构合理。改革和开拓创新精神强,管理科学规范,作风民主,在群众中威信高。学校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和治学方针,注重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办学。
(三)学校有一支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数量精干、结构合理、政治和业务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教师与学生之比不低于1:20。
专任教师全部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全部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特殊专业可适当放宽),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应占20%以上,实习指导教师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特殊专业可适当放宽)。
教师队伍职称达标,结构合理,其中高级职称30%以上,中级职称50%,实习指导教师都应持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其中高级应占20%以上。
聘请了解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企业行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
(三)注重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的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50%以上。
(四)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多形式、多途径的进修和继续教育的机会,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综合职业素养提高。有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师科研能力强,有一定数量的教科研成果。
五、教育教学改革
(一)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机制,缩少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之间的差距。
(二)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要,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学校应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实验项目校。
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改革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并保持课程体系的持续优化和动态更新。
学校努力探索适应新课程实施,体现“行动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坚持“做中学、做中教”,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立并落实考核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等方面的作用。
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更加灵活、适应新课程实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
(三)德育工作具有时代特点和职业学校特色。学校积极推动德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德育课教学方式和方法,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德育课教学途径;充分挖掘和利用专业课德育资源,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的各个环节;结合学生特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以诚信、责任、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活动行为、制度建设、环境建设体现职业特色、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创设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学校建立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管理队伍结构优良,理念先进,执行严格。
各教学环节建立了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质量评价、考核、激励等管理制度健全,过程管理严格,形成了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六、办学质量和效益
(一)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理论适用,专业技能基本功过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近三年内,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双证书”取证率达到80%以上,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技能大赛上获得过市级以上奖励。
(二)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近三年毕业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评价好,毕业生在本地区(行业)有良好的声誉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度,有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创业立业典型。
(三)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积极承担面向农村劳动者、行业企业职工、社区居民等群体的非学历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培训和社会文化素养培训等教育培训服务,不断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学校与中西部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签订有对口支援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师资交流和专业共建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四)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成果和办学特色已被社会充分认可,在全市乃至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中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学校在专业教师培训、实训基地共享、课程改革实验、技能大赛组织筹备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和组织协调的作用。
(五)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办学,在师资培训、学生交流、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和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等方面有实质性的进展。